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0亿只废塑料袋四处流散,其中只有3%被回收。仅北京市每年消耗塑料袋近100亿只,上海则每年使用塑料袋24万t。近年来,我国每年产生上千万吨的废旧聚乙烯塑料,其主要分布在:(1)各大城市的垃圾填埋场;(2)城乡废品收购站;(3)田间地头;(4)大部分厂矿企业的产品包装废弃内袋。随着经工农业的发展,废1日聚乙烯产出量以9.6%以上的速度递增。如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充分利用这一放错地方的资源,并节约政府在治理这一白色污染中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便成了当务之急。
废聚乙烯塑料膜处理与再生利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是把污染少的聚乙烯塑料膜、塑料袋清洗粉碎后第一次熔融造粒,然后再经过第二次熔融成膜再生利用。世界发达国家对废旧塑料膜的处理方法大体为:回收加工造粒后,再添加大量的新料二次熔融制膜;焚烧发电;填埋等几种方式。再生利用的主要设备为破碎机、洗涤和脱水分离装置、挤出造粒机等[1]。我国对废旧塑料膜的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和填埋,在回收利用废塑料膜方面起步较晚,技术尚不完善,现有的薄膜回收生产线,通常采用人工挑选分类一粉碎一清洗一干燥一合一塑化一造粒的工序,所用设备有粉碎机、输送机、清洗机、干燥机、捏合机、挤出机、造粒机等,存在着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焚烧法处理对焚烧炉要求较高,而且废塑料膜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填埋法存在占用空间大、难以降解、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等缺点[1];现有的回收造粒再利用技术,以90%的新聚乙烯为原料,只能添加10%的少量废料,且必须经过二次熔融才能制成产品。而通过二次熔融后分子结构链缩短,强度和拉力等性能大幅度降低,生产出的塑料膜产品质量指标大幅下降,达不到使用要求,并且费用大、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回收利用价值不大,存在不易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因此,综合利用废旧塑料膜,防治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点。
废聚乙烯塑料膜一次熔融直接制膜工艺
技术原理
将废塑料膜经预处理,除去有机杂质,粉碎水洗后成为平均片径不大于8 mm的废膜片,经甩干后加入A,B,C,D 4种添加剂(交联剂、偶联剂、成核剂和自制催化剂),以改善物料在吹塑机中的理化性能与状态,借助具有“一松一紧”螺纹结构的螺杆(松紧螺杆)挤压成形,使废膜片一次熔融成型,产品性能指标大幅度提高。
工艺技术方案包括:废膜料预处理、粗粉碎水洗、细粉碎水洗、甩干、投放添加剂、搅拌、烘干、进料挤压、熔融、吹塑成型、制膜产品等工序。添加剂与废膜料的质量配比为0.5‰~1.2‰:998.8‰~999.5‰,添加剂由碳酸氢钠、粉状低压聚乙烯、粉状聚丙烯和复合助剂按下列的质量配比构成:碳酸氢钠:粉状低压聚乙烯:粉状聚丙烯:复合助剂=0.8-1.2:1.0-1.4:0.8-1.2:2.7-3.3,其中复合助剂由交联剂、偶联剂、成核剂、开口剂按下列质量配比构成:交联剂:偶联剂:成核剂:开口剂=11±10%:7±10%:3±10%:6±10%,塑料成膜采用配置有专用松紧螺杆的成膜挤出机。